金秋的黑土地,总是以饱满的果实回馈种植户的辛勤耕耘。截至10月1日,大西江农场20.19万亩大豆收获全面告捷,大豆最高单产突破662.32斤,统管面积平均亩产达461.6斤。
这是一场漂亮的丰收收官战,也是一个载入农场史册的荣耀——短短四年内,农场三次刷新大豆单产最高纪录。回顾持续攀升的产量曲线:2022年,大豆最高单产达577斤,创下建场以来最高纪录;2024年,这一数字被刷新至584.94斤;今年,大豆最高单产强势突破662.32斤,实现从“破五”到“超六”的跨越。单产“三级跳”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高产密码?
精管之钥
打开稳产高产的“保险箱”
纪录的刷新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套日趋精密、环环相扣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近年来,大西江农场将“精细”二字贯穿大豆生产的全生命周期。
“过去种地看邻居,现在种地看数据。”这句口头禅折射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面对今年春播时的先涝后旱与阶段性低温,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惠希滨深有感触:“土壤散墒慢、整地难,播种窗口期极短。”关键时刻,农场“一地一档”电子地图数据库发挥了定盘星作用,系统对每块田的土壤成分、历史产量了如指掌,春播不再下达统一“播种令”,而是依据数据模型,为每个地块精准计算出最佳播种窗口期。
“我们追求的不是‘种下去’,而是在最恰当的时间,用最恰当的方式,让种子落在最恰当的位置。”惠希滨道出标准化生产的精髓。围绕这三个“最恰当”,农场将精准化管理贯穿始终,以科学轮作为基础,把每项农事操作严格量化,依托科研数据制定详细的规程,确保整地、施肥、施药每一步都精准卡在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时间点”。同时,农场结合实时气象与农作物长势,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治、氮肥后移和化学调控等措施,在有效节约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品质。
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因地施策上。农场深入挖掘土地潜能,依据不同品种特性和各地块地力差异,逐块设计种植品种与合理密度,通过降密、调肥和增减氮等手段,持续优化农作物的生长微环境。同时,农场不断加强地号调查档案建设,为每块土地建立详尽的“成长日记”,全程记录从播种到收获的管理措施及株数变化,为科学决策积累宝贵依据。
这套精准到地号的管理体系,让曾经的“拉腿田”焕发新生,55%的大豆低产田亩产达到400斤。正是每一步的精准与坚持,构成了打开稳产高产之门的“精管之钥”。
科技之翼
装上单产飞跃的“加速器”
如果说精细化管理为大西江农场大豆高产奠定坚实基础,那么科技赋能则为大豆单产提升插上腾飞之翼。
“我们正把越来越多的试验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农场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廖永霞说。农场充分运用数字农业平台,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研判,精准指导品种选择、肥料施用和作业时机等关键环节,推动“科学降密、定量施肥、适时播种、精准施药”等技术落地生根。今年,这一数字化实践已实现节种60吨、节肥328吨的显著成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播种这一源头环节,科技创新同样功不可没。农场通过推广根瘤菌剂拌种技术,有效增强大豆的固氮能力。针对根腐病的药剂拌种,则为幼苗健康生长筑起第一道防线。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叶面微量元素喷施技术如同为大豆生长“加餐”,有效补充土壤中缺失的养分。
这些技术的突破与集成,离不开农场的创新试验田。在占地424亩的农业科技园区,本年度共开展前沿试验14类,构建起全方位的科研矩阵。园区与东北林业大学深度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联合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共同开展纳米肥料拌种与喷施试验。园区与赤峰市农牧科学院合作的“大豆消障提产增效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以及与黑龙江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开展的新品种试验,正为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探索新路。
更令人振奋的是,农场通过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管理区出榜单,外部科研单位和企业揭榜,农场农技人员采集关键信息,通过合作模式探索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同时,农场打造“五级经理攻关田”等高产样板,将最优品种、最新技术、最佳模式集中展示。一片片高产样板田,不仅成为技术集成的展示窗口,更成为“做给职工看、带着职工干”的生动课堂,让科技创新的动能在黑土地上充分释放。
人才之本
锻造永不熄火的“发动机”
再精密的管理体系,再前沿的农业科技,最终都需要靠人来驾驭和执行。近年来,在大西江农场,一场围绕“人”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通过构建专业化农业人才队伍与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核心动能。
农场把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支点,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近五年来,我们确保研发投入年均递增3%以上。”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惠希滨介绍,“这份投入不仅用于组建专业科研队伍、打造稳定的科研基地,更致力于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在这一理念影响下,农场构建起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力量为基础的科研人才“金字塔”,实现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的合理配置。同时,农场与黑龙江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共建科研基地,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科研人才是大脑,那么一线产业工人就是强劲的四肢。9月末,从黑龙江省总工会举办的“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赋能龙江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省农业秋收劳动和技能竞赛现场传来捷报——代表九三分公司出战的大西江农场机务工人苏伟、门秀民表现抢眼。在紧张激烈的大豆收获项目中,苏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稳定的发挥,从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一等奖。“比赛比的就是真功夫。”苏伟在赛后表示,“农场对我们的精准培训和智能化农机的实操经验,在这次比赛中都派上了大用场。”最终,苏伟和门秀民携手为九三分公司拿下团体二等奖,展现了农场产业工人的卓越风采。
更重要的是,农场通过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让这两支队伍在黑土地上扎根成长。从普通技工到科研骨干,从技术员到中层干部,清晰的成长路径让每个劳动者都能看到希望。正如一位在农场工作十年的机务副主任张志海说:“在这里,会技术、有本事的人最受尊重,也最有奔头。”
人才培养的沃土,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如今,在农场,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工人确保精准执行,两支队伍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共同驱动着农业生产方式向更精准、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四年三破纪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西江农场用一条“破五”“超六”的大豆产量攀升曲线,诠释了黑土地的厚重潜力——这潜力蕴藏于精准管理的“绣花功夫”里,依托于科技创新的“数字翅膀”上,更源自人才队伍的“核心动能”中。当三者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便汇聚成了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迈向农业领域航母的坚实基础与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