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以北大荒精神作为“精神坐标”,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让“信仰之火”长燃不息,让“信仰传承”韧劲十足,让“精神回响”久久不息,为分公司高质量发展写下新的时代注脚。
思想与时代同频
让“信仰之火”长燃不熄
如何让宝贵的精神财富真正融入血脉、植入心田?红兴隆分公司党委将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年度重点工作来抓,组织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顶层设计先行,《红兴隆分公司党委“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 谱写红兴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实施方案》既注重思想引领,又突出实践导向;既强调传统传承,又体现时代创新,为分公司弘扬北大荒精神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随着16个基层单位配套实施方案相继制定印发,一项项具体举措纷纷出台落地,一场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学习实践热潮在黑土地上迅速兴起,让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初秋时节,分公司党委会议室内气氛热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正在开展“北大荒精神新内涵”专题学习,党委书记带头领学,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畅谈体会。“我们要率先垂范,把北大荒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分公司党委书记鹿文革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这样的领导干部专题学习,今年以来已开展20余次。
每月第一个周五,是分公司党委雷打不动的“北大荒精神学习日”。党委成员不仅要完成指定书目阅读,还要深入基层讲授专题党课。在最近一次学习会上,党委副书记作了长达2小时的专题辅导,现场座无虚席。“每次学习都有新收获,让我们对北大荒精神的理解更加系统深入。”一位参会人员道出了众人心声。
各单位纷纷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载体,围绕“北大荒精神与我”、“新时代如何践行艰苦创业”等主题开展“回头看”和“深度谈”,分享实践中的新体会、新认识。为检验学习成效,八五二农场党委编制专项题库,组织大规模闭卷测试。“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进大家真学、真懂、真用。”监考人员点明了测试初衷。
一本本学习笔记写满反思与规划,一次次交流讨论碰撞出行动的火花。“学习不是终点,而是唤醒内心力量的起点。”分公司机关第一党支部党员李贝贝感慨,“北大荒的故事,现在常常成为我遇到困难时最先想起的那股劲。”
体验与共鸣融合
让“信仰传承”韧劲十足
8月18日,红兴隆分公司党员干部职工赴红兴隆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北大荒精神现场教育活动。在实物展区,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让众人驻足。第一党支部的年轻党员肖镝轻轻抚摸着展柜玻璃,动情地说:“这些实物比任何文字都更有说服力,让我真切感受到北大荒精神的温度。”沉浸式现场教学,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北大荒精神的温度与力量。
分公司深耕“红”资源,让体验实效直达人心。红兴隆博物馆、友谊农场农机博览园、八五二农场将军峰、雁窝岛烈士陵园、场史馆等红色场馆成为精神教育主阵地,12条“重走垦荒路”研学路线实现红色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主题月”“项目周”“纪念日任务”等主题活动让沉浸式体验感更加丰富。

邀请中国第一代女收割机手刘瑛作专题宣讲。 王西子 摄
在分公司五楼会议室,九旬老人刘瑛缓步登台:“那年我十八岁,操纵着苏式收割机在黑土地上画下第一道轨迹……”大屏幕上,毛主席亲切接见青年代表的合影中,刘瑛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两个小时的讲述中,老人多次起身演示操作动作。当工作人员上前搀扶时,她笑道:“别看我九十岁了,现在要是有收割机,我还能给你们露一手!”满场响起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这就是北大荒精神!”年轻干部吕杰伊在笔记中写道,“刘瑛老人讲述时眼里的光,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他们那代人能创造人间奇迹。”会议室内响起的《北大荒人的歌》,新老两代农垦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完成了一场跨越七十年的精神接力。

老垦荒队员宣讲北大荒精神。 李伟华 摄
作为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分公司以“挖掘、培育、选树”为抓手,深挖78年开发建设积淀的精神“钙源”。梳理老红军战士黄振荣、第一代女收割机手刘瑛、潜水挂钩英雄任增学等一批老典型事迹,弘扬精神之魂;盘活“老场长黄振荣”“北大荒的好女儿孙文珍”“饿死不动国库粮的保管员孔德喜”等一批“红色”典型故事,举办宣讲会与事迹展;聚焦青年创业典型郭姗姗、南方姑娘陈梦等新兴群体,建立动态典型信息库。邀请第一代垦荒人以及第三代垦荒人代表,开展“一老一小”宣讲活动,为各领域工作开展树牢标杆、做好示范。
分公司在16个媒体平台开设“弘扬北大荒精神”专栏,“红兴隆记忆”主题采访和“故事里的北大荒——红兴隆印迹”短视频展播浏览量破万,各级媒体刊发相关稿件200余篇。120幅印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标语,在主要街道和办公区域形成亮丽的“红色风景线”。系统学习、典型选树、基地研学等“八个一”活动接连开展。
通过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北大荒精神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位党员干部的心田,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动能与势能激荡
让“精神回响”久久不息
丰收的田野上,农技专家与农户携手将科研成果“写”入土壤;服务大厅里,新流程、新标准带来的效率提升清晰可辨;桑产业基地中,采摘工人们踏着露水,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这片黑土地上,处处是践行北大荒精神的生动场景。分公司坚持将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与分公司高质量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农业生产、产业升级、企业管理的实际成效。

发展毛木耳特色产业。 肖丹 摄
分公司按照“根据资源找市场,围绕市场需求开发资源”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毛木耳、饲料桑、研学产业发展。利用闲置的水稻育秧大棚种植24万袋毛木耳。通过举办中医大集等展销活动、参加周边市县展销活动,直播带货、品鉴活动等60场次,销售特色产品1000余斤。更令人振奋的是,分公司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打造桑蚕养殖试验基地,实现了蚕茧产量高、亩均养殖量高、大棚二次利用效益高的目标。经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蚕蜂业发展中心确认,单张蚕种产茧143斤创造了黑龙江省蚕茧高产的新纪录,为分公司规模化发展桑蚕产业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在农服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演示新搭建的数字化农服平台。“这就是我们的‘1133’红兴隆农服模式。目前,我们已经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覆盖超两百多万亩,实现增收62.49万元。”技术员小张说。红兴隆分公司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实干的热潮。北大荒精神正化作一个个具体行动,在农业生产、产业升级、管理增效等各领域结出丰硕成果。
为确保北大荒精神的传承弘扬可持续、不断线,分公司计划将北大荒精神教育作为新入职人员培训、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探索建立“精神传承与实践创新”奖励机制,对在岗位上践行北大荒精神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激励更多人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历史的回响,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久久不息,在于它与时代的脉搏同频,与奋斗者的心声共振。 如今,北大荒精神已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成为激励红兴隆广大干部职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迎难而上、再立新功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