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高标准农田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祝东元
2025-08-05
来源: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变革正在悄然上演。作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近年来,北大荒集团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不断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2023年,北大荒集团166项中央财政补助、中央预算内及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完工,154个通过验收;2024年,21万亩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完成投资86.9%,80万亩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推进至74.2%。这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正是北大荒集团切实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生动实践。


炎炎夏日,走进洪河农场,往昔杂乱的田块已焕然一新。新修缮的田间道路平坦宽阔,新修砌的排水沟整齐有序,新建的水泥晒场宽敞明亮。一项项优质工程的背后,是农场对施工各环节的严格把控和对工程难题的持续攻坚。


面对部分地块土壤质地复杂的问题,农场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邀请专家深入田间“把脉问诊”,根据不同地块土壤特性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对黏性土层添加有机物料和疏松剂改善结构,对沙石地采用客土改良增加肥力。农场还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让一线施工人员掌握科学改造方法,有效保障了格田改造质量,推进了工程进度。


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预计可增产粮食194万公斤,惠及农业人口1430人,人均可增收3098元,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与种植户增收的双赢。


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一眼望去,阡陌纵横的田野上,去年完成改造的一万亩高标准农田泛着油亮的绿意。经过田块整治、灌排治理、田间道路修缮等工程建设,加上新技术的落地推广,6200亩水稻田与3800亩玉米田实现了品质与产量双提升,新增粮食产能13.8万公斤,带动种植户增收34.36万元。今年,农场第八管理区新建的8500亩高标准农田正在进行配套工程的建设,升级完成后,4000亩水稻田与4500亩玉米田将新增产能13万公斤,种植户人均可增收1081元。


着眼未来,农场将优先支持大豆等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大豆育制种基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围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规划新建和已建项目改造提升,通过科学布局与分类施策“双轮驱动”,让这片沃土孕育更多丰收希望。


如何让高标准农田建设造福于民,庆丰农场种植户丛贵福的话语间道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以前稻田地放水得满地跑,累得够呛。现在好了,远程就能操作,还能通过系统实时查看水位。格田改造后我家360多亩地,从以前两三亩的小块田整合为每块20亩的大块田,农机可以撒欢跑,不仅效率上来了,每年还能节省机耕费、人工费大几千元。”


去年,农场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其中,新建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1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安装监测及自动灌溉设备280套。项目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新增粮食产能80万公斤,带动570户种植户增收1024万元。


农场农业中心主任杨昆鹏算了一笔账:高标农田项目建成后通过精准灌溉和智能施肥,每亩地可节约成本80元,加上增产带来的收益,种植户亩均增收超过300元。目前,农场正将这一模式向全域推广,计划三年内建成覆盖10万亩的智慧农业网络,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腾飞的翅膀。


在这片黑土地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底气所在。当智慧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当绿色的田野与现代科技完美交融,北大荒正以铿锵步伐书写着新时代的农业华章。


素材提供:曲瑞雪 颜子晴 许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