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当低空经济遇见现代农业

张永刚
2025-09-02
来源:

初秋八月,八五二农场的稻田微微泛黄,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31岁的李先锋站在他种植的500亩水稻田埂上,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在稻田里穿梭。随着他的指尖在遥控器上灵活点动,无人机机翼下的喷头均匀地洒出细密的雾状营养液,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一个架次140斤“营养液”的喷洒任务。看着无人机盘旋着飞向下一块稻田,李先锋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种植户李先锋操作无人机进行喷施肥药作业。 薛增祥 张志红 摄


这架忙碌的无人机,正是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明星,它以作业速度快、抓得住农时、雾化均匀、成本低廉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让生产更加高效、精准。


“人工一天施肥10亩地就不错了,500亩地你得干到啥时候?而且成本也高。无人机一亩地才2块5,人工得10多块钱。现在这小家伙用不上一天就搞定了,比人工均匀得多,因为成本低,我们还可以多施几遍肥。”李先锋指着无人机说。


今年,从播种、施肥到喷洒农药,李先锋一步步见证了智慧农业与传统水稻种植的深度融合,每天用手机记录下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可喜变化——“农药化肥利用率不仅提高了,而且每亩地成本平均节省30元,年底还能增产15%,一年下来,连省带挣又多收了几万块。”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低空经济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仅展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也成为北大荒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的高质样本。

低空经济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增添“空中引擎”


作为北大荒集团发展低空经济的先锋队,成立于1985年的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已然成为我国农林专业航空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北大荒通航公司进行航化作业。 李建鹏 摄


北大荒集团4800余万亩耕地的规模种植,让北大荒通航能以高效作业模式,轻松应对大规模航化任务,年飞行能力达到3万小时。目前,通航公司拥有25种机型,125架通用航空器及30余架各型无人机,构成了一支规模可观、功能多用的空中作业力量。


在国家发展低空经济的大潮中,北大荒通航积极落实集团《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努力固牢根基,融入黑龙江省低空经济发展大局。今年4月,公司取得了民航局颁发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资质和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训练资质(CAAC资质),顺利开展无人机飞手培训业务,取得了“佳宝J230-D”运动类飞机复装、销售、维修中心授权,突破了“捆绑式”招标瓶颈。同时,公司取得了农药、化肥销售资质,可以满足“飞防大包干”投标全部条件。


作为企业牵头单位,北大荒通航与东北农大、哈工程、农垦职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无人机“产学研用推”深度融合。


眼下,北大荒已进入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各农业生产单位正全力开展“一喷多促”航化作业。北大荒通航通过公开招标汇聚21家以上企业参与,共派出83架飞机在北大荒集团所属80个农(牧)场执行了航化作业任务。


一架架载满种植户丰收期望的有人机和无人机,用科学的肥料配方和精准的方式实施喷施作业,为全力夺取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低空经济赋能下的“一喷多促”技术,正在北大荒的田野上谱写着一曲曲科技赋能农业的丰收乐章。


深度融合智慧农业发生“空天变革”


通过整合无人机、遥感、通信等技术,从春播到夏管再到秋收,低空经济,这个曾被视为未来概念的领域,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重塑北大荒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


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四分公司使用无人机运送秧苗。 姜东旭 摄


五月春耕时,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四分公司阿南管理区,农田上空无人机来回穿梭,一摞摞秧苗被高高吊起,精准快速地运送到指定位置。这是春播中种植户娴熟应用无人机的高效创新。


利用无人机运送秧苗,实现了水稻秧苗运送的大提速,避免了对池埂的破坏,还能保护秧苗在运输过程中不被压坏,提高成活率,有效减轻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八五五农场,无人机以厘米级定位精度低空掠过,通过多光谱遥感技术实时捕捉农作物生长态势。这些无人机不再只是简单的喷洒工具,更成为现代农业的“天眼”。它们携带的高精度传感器能够监测农作物健康状态、叶绿素含量、病虫害情况,甚至能精确计算植株数量。


有了精准采集的数据支撑,让农田管理从经验判断彻底转向数据驱动。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调整田管方案,对局部肥力不足的地块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实现智慧施肥。


田间管理期间,低空经济的价值越发凸显。这几天,在军川农场科技园区稻田内,无人机搭载多光谱高清摄像头开展低空巡田,实现了对稻田苗情、长势、病虫害情况大面积信息的快速采集,单次作业可覆盖稻田150亩以上,较传统人工巡田效率提升3至5倍,数据采集误差率能控制在3%以内。


军川农场农业技术人员操作搭载多光谱分析仪的无人机进行巡田作业。 杨倩 摄


“我们采用无人机巡田,单日可完成3600亩稻田巡查。采集的多光谱数据通过云端系统自动分析,每1000亩的数据能够在3至4小时之内生成苗情长势报告与病虫害预警建议,为田间管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依晓红介绍。


巡田的真正价值在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应用,运用AI算法生成的巡田“处方图”,正在改变传统农业依靠经验的管理方式。


获取的光谱信息传输至平台后,计算生成水稻生长数字模型,并通过不同颜色在数字管理平台上呈现:红色区域表明肥力较弱,蓝色表示土壤肥力充足。


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六分公司运用无人机进行变量施肥作业。 王金彬 摄


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六分公司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马磊表示:“对土壤肥力不同的地块实施变量施肥,既科学用肥又节约成本。”分公司已经建设完成“全域数字水稻云平台”,智能采集冠层光谱、植被指数、土壤墒情、空气湿度等10多项遥感数据。


种植户田满秋靠着“处方图”技术,470亩水田在2024年增收两万余元。高效的肥料利用率让农作物长势更均匀,达到增产5%~10%的目标。


挑战与机遇探寻北大荒的“落地之道”


低空技术提供的持续监测数据为收获提供了精准指导,通过整个生长季节积累的数据,系统能够精准预测产量和收获时间。


北大荒信息公司以国有土地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建立地块级资源底图——智壤CooMap。通过将耕地、林、草、水、湿地、水利设施、不同农作物、积温带、基站和物联网设备等多要素数据进行归集上图,已经形成20余个专题、600余个图层,为北大荒集团4800余万亩耕地、60万种植户和78万台(套)农机具建立了数字“身份证”。


智能装备管理平台已覆盖北大荒111个农(牧)场,接入8.4万台智能装备;智慧灌排系统覆盖54个农场,1.8万余个智能闸门管理灌溉用水。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荒信息公司开发的无人机应用平台打造了巡田、决策、作业、监测全链条闭环应用管理体系。


通过将低空经济与航天、地面技术结合,北大荒集团已构建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


与之相呼应的是,低空经济正推动农业向“农业+”多业态延伸。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无人机遥感数据成为农业保险精准投保和定损的依据,在保证种植户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理赔纠纷。


当无人机掠过万亩地号,将湿度、农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传入智慧平台;


当植保机拂过稻穗豆荚,在低空划出精准的作业轨迹;


当航空器飞过林海山谷,防火防汛图景一览无余……


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它让土地变为“数字资产”,让种植户成为“数据决策者”,也让农业再一次登上了科技高地。


这些,在北大荒正悄然实现。(素材:张志红 李建鹏 姜东旭 于爽 李晟 张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