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一脉相传

于薇薇 韩旺宏
2025-09-02
来源:

今年86岁的李树宝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一次偶然的选择,竟让三代人的命运与引龙河农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和他的儿子李贵平、孙子李跃云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深深刻进了黑土地里,留下了家族与农场共生共荣的印记。


第一代:赶车人变拓荒先锋


“当时农场正在买马,办事处的温同志问我:‘小伙子,你现在干啥呢?’我说:‘没事,干零活。’温同志说:‘你和我到引龙河农场送马行不行?’我说:‘行啊。’”回忆起与引龙河农场的初遇,李树宝的眼神依旧明亮。当时十多岁的他,从辽宁辗转到北安投奔大哥,这次送马的机会,让他与这片黑土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图片


“那时候条件苦,吃的是野菜拌窝窝头,住的是马架房和地窨子,一下雨就漏,没有汽车,粮食、农具全靠大车队从北安往回运,一趟要走好几天。”即便如此,李树宝凭着不服输的劲儿,从没说放弃。


1959年,农场引进了苏联产的拖拉机,没多少文化的李树宝心里憋着股劲儿,想要学习开拖拉机。他跟着师傅学技术,兜里揣着字典查生字。凭着刻苦钻研的劲头,他从赶大车的工人成功转型为机务排排长,后来又担任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曾经亏损的生产队转亏为盈,成了标兵单位。他自己也多次被原农垦总局、原北安管理局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北大荒功勋奖章获得者等。



第二代:用技术让黑土地生金


1989年,李树宝的大儿子李贵平从北安农校大专毕业,回到引龙河农场六队担任农业技术员。“我爸跟我说,咱是北大荒的后代,得把这片地种好,还得种出不一样的田。”听从父亲的话,李贵平成了农场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挑头成立承包大组(家庭农场),承租土地搞规模化种植。


图片


当时搞承包,大伙儿心里都没底,担心种砸了赔本。过去,农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传统作物,李贵平偏要加种油菜,还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大家都担心瞎折腾。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白天泡在地里调试播种机,晚上挨家挨户给职工讲政策、算收益,还把在农校学的农业新技术一点点教给大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李贵平带领的承包大组盈利就超百万元,六队生产队也盈利25万元,家家户户成了“万元户”。“我爸常说‘开拓不是蛮干,是要敢试新路子’,我就是照着他的话去做的,父亲的韧劲和闯劲,是他创业路上的底气来源。”李贵平说。


第三代:让青春在黑土地闪光


“我的爷爷、爸爸都是北大荒的开拓者,面对这片黑土地,他们有着特殊的情怀。2010年3月,他们把我喊回了引龙河,这里是父辈的开拓地,也是我的出生地,我没理由不来。”现任引龙河农场第四管理区工作人员的李跃云,是李家扎根北大荒的第三代。大学毕业后,他带着爷爷和父亲的希望,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地方。


刚入职时,非农机专业毕业的李跃云犯了难。“那时候接触的整地机车,连卫星定位自动导航装置都没有,起垄作业的标准也没现在严,我啥都不懂,只能跟着同事和职工学。”

那段时间,为了尽快上手,李跃云干脆整天泡在机车上,不分昼夜盯着学。


如今,李跃云不仅能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还成了职工群众的“贴心人”,播种机调试、农业新技术和新措施、农机具改装、新品种应用、修复田间路、铺垫桥涵……只要涉及大家利益的事,他都亲力亲为。“爷爷说,老百姓的事无小事,我一直记着,每次看到地里的庄稼丰收,看到职工脸上的笑容,就更明白爷爷和父亲坚守的意义。”李跃云说。


从地窨子到现代化农舍,从马车运输到卫星导航种地,从吃野菜到盈利百万,引龙河农场的变迁里,藏着李家三代人的奋斗足迹。这片黑土地上,像他们这样的一家三代北大荒人还有很多,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让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