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亿斤粮食背后的“战天密码”

高翔
2025-11-04
来源:

今年的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黑土地上的故事从春播的泥泞中开始,在夏管的热浪中升温,最终在“三秋”的稻香里圆满收官。这一年,129.2万亩耕地上,分公司干部职工与天较劲、向地要粮,把春播降雨、夏管干旱的“拦路虎”变成丰收路上的“垫脚石”,最终实现8.66亿斤粮食稳稳收进仓廪。那些清晨地头上的露水、正午农机手身上的汗渍、傍晚晒谷场上的余晖,都成为这片土地上最鲜活的丰收印记。


春播:泥水里抢出“播种窗”,精耕细作盼苗壮


时间回溯至4月底,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农机库里十分热闹,农机手陈鹏在新买的豪师精量播种机旁,忙着调试播种盘,“这台机器是刚到的宝贝,电控气吹的,播玉米株距能精确到20厘米,得提前琢磨透,春播才不耽误事。”像陈鹏这样的农机手,分公司有200多位。整个四月,他们都在忙着检修、保养农机,从收割机的割台到播种机的排种器,每个零件都要检查3遍以上,“农机是春播的‘腿’,腿有劲儿,才能跑好这趟‘播种仗’。”


可五月的雨,却给这份忙碌添了变数。连续一周的降雨,让分公司8个管理区的地号积满了水。“不等不靠,排水播种两手抓!”分公司迅速成立抗涝保播专班,农业生产部部长薛忠海带着技术人员分片蹲点,每天天不亮就往地里跑。在第一管理区的积水重灾区,46台(套)挖掘机一字排开,铲斗一次次扎进淤泥,挖出深1.2米、宽0.8米的排水沟,61台开沟机在田垄间穿梭,把地块里的积水引向主沟渠,12台大功率水泵架在田边,水管子插进积水里,嗡嗡的轰鸣声从早响到晚。


这场排水战打了整整8天。当最后一块地的积水退去时,高希全和20多个种植户拿着铁锹,连夜平整地块里的坑洼:“泥水没到膝盖,中午蹲在田埂上就着矿泉水啃馒头,心里想的都是赶紧把地整好,顺利播种。”5月15日,第一台播种机终于驶进了高希全的玉米地,北斗辅助驾驶系统精准导航,播种机的镇压轮在黑土地上留下整齐的痕迹,“你看这行距、株距一点不差,比人工匀多了!”高希全跟在播种机后,看着土里的种子,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种子筛选更是半点不含糊。在分公司种子仓库,农技人员李雪峰把大豆种子分成三级:“一级种子芽率得在95%以上,籽粒饱满,二级芽率不低于90%,三级种子就不能用于大田播种了。”114.1万亩旱田种子,都要经过这样的“筛选关”,59.2万亩种子还要进行二次包衣——先裹上防虫的吡虫啉,再涂上防病的咯菌腈,最后撒上保水的种衣剂,“包衣后的种子,能防地下害虫,还能提高芽率,一亩地能多收20斤。”李雪峰眼前的包衣机转个不停,一天能处理3000斤种子。


5月25日,分公司129.2万亩农作物全部播完。31.9万亩玉米的嫩芽顶破黑土,82.2万亩豆类的子叶舒展张开,14.5万亩水稻的秧苗在育秧大棚里长得整齐茁壮。站在地头望去,黑土地上满是生机,那是丰收的希望在悄悄生长。


夏管:抗旱护苗“钉”在地,科技帮忙解难题


今年7月,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赶上了持续15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正午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地表温度超过35摄氏度,第五管理区的玉米地里,王海涛蹲在地上,手指抠着干裂的土块,玉米叶子卷成了“小喇叭”,“地里的土都干透了,一踩就碎,再不下雨,玉米抽穗都困难。”他试着浇了半亩地,可水刚泼下去,就被干土吸得没了踪影。


分公司的抗旱应急队第一时间出动。280余名网格员分片包地,每人负责500亩耕地,每天清晨5点就出发踏查墒情。网格员魏翔骑着电动车,车筐里装着墒情检测仪,每到一块地,就往土里插检测针:“土壤含水量低于15%,得赶紧补水。”他的小本上记满了数据:“第五管理区三队玉米地,含水量12%,需灌溉;第六管理区五队大豆地,含水量13%,要喷施叶面肥。”


补水行动在田野上铺开。在旱田地块,分公司调配50台喷灌机,拉着水管在田垄间移动,水雾均匀地洒在农作物上;在水田区域,第四管理区的张建军操作灌溉系统,203套自动灌溉控制器埋在田埂里,手机上一点,闸门就会自动打开,“以前浇地得守在田边,现在在家里就能调水层,水深能精准到3厘米,既省水又省心。” 他指着自家的稻田,稻穗已经开始灌浆,“你看这稻子,叶片绿油油的,比去年长得还壮,多亏了智能灌溉系统。”


叶面肥喷施也同步进行。无人机飞手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在大豆地上空低空飞行,雾状的叶面肥均匀地落在叶片上:“无人机一次能装20公斤药肥,一小时能喷30亩地,比人工快10倍。”分公司共组织30支无人机作业队,累计完成114.7万亩作物补养促熟、16.9万亩“一喷多促”。“喷完第二天,玉米叶子就舒展开了,效果特别明显。”


两次夏管拉练更是让大家开了眼界。各管理区的技术骨干到先进地块观摩,看到第一管理区第六作业站的1.1米大垄玉米,株距均匀、通风透光好,比普通垄的玉米高10厘米,“明年咱也试试大垄种植,肯定能增产。” 大家围着技术人员问个不停,把好经验好做法记在本子上。


科技成了夏管的“硬靠山”。分公司气象站发布44次天气预警,每次降雨、降温前,种植户都会收到短信提醒;22次增雨防雹作业抢在雷雨前进行,1070发防雹弹在云层里炸开,把冰雹挡在了田外。在第五管理区500亩玉米示范田,技术人员还搞了“变量追肥”试验,根据玉米长势画了施肥处方图,“壮苗少施10%,弱苗多施15%,亩均少用1.6公斤化肥,还能增产5%。”看着玉米秆长得笔直,技术人员笑着说:“科技就是生产力,一点儿不假。”


“三秋”:抢收赶晒“连轴转”,护土增收两不误


“白露早,寒露迟。”9月20日,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的“三秋”动员会一结束,收割机就开进了第一管理区的玉米地。农机手坐在收割机里,手握着操作杆,割台缓缓落下,玉米秆被卷入机器,金黄的玉米粒顺着输送带流进粮箱,抢收的节奏快得像打仗。分公司200多台收割机、300多辆运输车昼夜轮班。白天,田野里收割机轰鸣不断,金黄的玉米、褐色的大豆被源源不断地运出地号;晚上,车灯照亮田间,收割机依然在作业,“秋雨说不准啥时候来,得赶在下雨前把粮食收完。”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农机部长史展说。


10月8日,第三管理区第五作业站的玉米示范田迎来了北大荒集团专家组的测产。技术人员谭龙重新丈量收割机收过的地块,随机选取3个样点,挖出玉米棒称重、脱粒、测水分,“亩产1103公斤(标准水)!”当结果出来时,种植户们都鼓掌,这片示范田还获得了北大荒集团“单产提升大比武”一等奖。“能有这产量,多亏了‘五良’融合,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一样都不能少。”谭龙激动地说。


10月13日,最后一台收割机完成作业,比往年提前了7到10天。看着满场的粮食,刘春生笑得合不拢嘴:“今年大豆亩产196公斤,比去年多了35公斤,这收成,值了!”


秋整地同步推进。10月20日,农机手王岩又开着起垄机下地了,“秋起垄能保墒,还能减少病虫害,明年春播就能直接下种。”王岩调整着起垄机的宽度,1.1米的大垄在黑土地上延伸,“今年要起8万亩1.1米大垄,已经提前改装了22台起垄机,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10月25日,分公司秋起垄全部完成,比往年提前10天,黑土地上整齐的垄台,像一条条黑色的绸带,为明年的丰收埋下伏笔。


黑土地保护也没落下。分公司投资129.9万元,给17个示范点“梳妆打扮”:260米U型槽铺在渠道边,解决了沟渠漏水问题;1.28万米沟渠修得整整齐齐,排水更顺畅;1400立方米砂石垫在田埂上,走路再也不沾泥;19个铁艺展示牌立在示范带旁,上面写着黑土地保护技术要点。284.7公里的示范带像一条彩带,绕着30万亩耕地,成了分公司的“农业风景线”。


订单农业让粮食卖得更俏。分公司80万亩绿色认证、29.2万亩有机认证的耕地,成了“香饽饽”。在第五管理区第四作业站的840亩有机田里,种植户按照黑龙江北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要求种植,“有机大豆不能用化肥农药,得用有机肥,除草靠人工,虽然麻烦,但价格是普通大豆的两倍。” 种植户李春说。分公司还完成了1.9万吨玉米代采、1.4万吨潮粮收购,“不用自己找销路,收完粮直接拉到收购点,省心又划算。”李春拿着卖粮款,笑得格外开心。


从春播时的排水抢种,到夏管时的抗旱护苗,再到“三秋”时的抢收保粮,今年,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的每一寸黑土地都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分公司干部职工用实干守住了黑土,用科技撑起了丰收,把8.66亿斤粮食稳稳装进了“中国饭碗”。


未来,这片黑土地上的故事还将继续,8万亩1.1米大垄密植将铺开新的画卷,万亩级智慧农场将展现科技的力量,更多的良种、良法将在这里落地生根。北大荒人会带着这份韧劲,在黑土地上续写更多战天夺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