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进我的家乡红五月农场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含笑扬花的大豆和竞相拔节的玉米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郁郁葱葱、随风摇曳;那赋有田园风光特色的“勿忘我”主题庄园和秀美的南阳河湿地公园让游客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场区内,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马路,一盏盏造型精美的节能路灯,一幢幢整齐排列的楼房和职工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洋溢着小康生活的气息。所有这些变化,无不让我感受我的家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思想的照耀下,已经开出姹紫嫣红的“幸福花”!
我于1962年9月24日出生在红五月农场。从我记事时起就目睹了家的发展变化。黑龙江垦区早已由北大荒变成了年产四百多亿斤商品粮的北大仓、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全国农业战线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变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记得开荒建场时,老一辈拓荒者住的是马架子、土坯房,睡的是大土炕、木板床。播种时,45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笨重的播种机,运种运肥全是四匹马的大马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把种播完。秋收时,“东方红”拖拉机牵引着“康拜因”收割机在田野里艰难地爬行。许多地号因涝情严重,小麦和大豆只能用镰刀割到后再脱粒收获。秋季也得一个半月的时间才能把粮食全部收获完。那时的小麦亩产只有400多斤,大豆亩产也只有240斤左右。”
如今,我的家乡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开始收获了,一台台世界上最先进的大马力收割机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挥舞着巨力,收获着金灿灿的喜悦。那一台台卫星定位、智能化整地机车,在悦耳的轰鸣声里,翻开流金的黑土地,为下一年春播埋下伏笔。晒场里,堆积如山的粮食是父老乡亲的汗水和希冀。听,“隆隆”的马达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交织成动人的轻音乐、奋进的交响曲,并在家乡的碧空中盘旋、萦绕、飞翔……
现在,我的家乡在春秋两季,分别用10天左右的时间就能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春播和秋收生产任务。更令人欣慰的是,大豆亩产实现了400元,玉米垧产也突破了10吨,职工们把小轿车开到地头参加劳动,拿着智能手机管理农业生产。与此同时,父老乡亲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彻底改善,小城镇楼房化率为95%,道路硬化率和街道亮化履达到100%,家庭人均年收入已经超2万元。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父老乡亲纷纷来到职工活动中心和多功能文化广场,尽情享受打乒乓球、打篮球、打台球、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做健身舞、扭秧歌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