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荣:完北青松

2020-09-03
来源:

在完达山南麓南横林子东部的一片白桦林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上面镌刻着“黄振荣同志之墓王震敬书1985年秋”1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黄振荣,1912年生,陕西省来安县人,192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冯玉祥将军的卫队旅担任警卫。1931年12月,在江西宁都随起义军参加红军,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圆满完成护送丁玲等文化名人去延安的任务,受到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的接见。1945年12月任东北护路军第一大队长赴东北,次年任护路团团长。1947年任护路军司令部参谋处长。1948年,任铁道兵四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率部抢修山海关铁路立大功一次。1950年,任铁道兵第8503师副师长,1951年率部入朝,在抢修大同江铁桥中又立大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年,被任命为铁道兵第三师代师长。1956年初率部来垦区,被任命为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副场长,后任八五二农场副场长、场长、农场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2月因脑溢血逝世。

黄振荣从1933年宁都起义后就在王震属下工作和战斗。1955年,他奉王震将军的命令来到北大荒,率领五人组成的踏荒小组,深入到完达山北、宝清境内的荒原深处,选定了八五二农场场部的位置,并摸清了完达山北麓有300多万亩可垦土地。于是,在1956年王震将军的号令下,大批铁道兵转业官兵浩浩荡荡地开进北大荒,打响了征服“完北荒原”的战斗。

1956年4月上旬,先头部队开进了完达山北,进入了荒原。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王震同志,致电八五○党委并转宝清指挥部:“……目前转建部队正在整装待命。大量机械已经集中完毕,即将向你们垦区进发。望务于5月10日前打通虎林、宝清直达公路(尤其抓住穿越完达山重点工程),以便迎接部队到来,祝你们胜利。”黄振荣带领十几个连队、2000多名干部战士,在宝清至虎林120公里的一条长线上,全面开始了抢修虎宝线的浩大工程。将军岭下80名战士手持四根大绳,拽着一个大锤,打下了千古荒原第一桥桩。他亲自伐木,烧树根,铲草皮,在伐木时不慎被回头棒砸伤。他拄着拐棍指挥筑路大军,日夜奋战。5月10日清晨,最后一块护桥板钉在第48座桥梁上,公路准时全线通车。

黄振荣曾在1932年赣州战役和1940年关家垴战役中两次受伤,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他每次下地,都是徒步行走,有时一天要走上50多公里。在数九寒冬踏荒中,他的脚趾甲被冻掉了九个。他率领7000多名官兵,开荒71万多亩,扩建了八五三、八五五农场。在1957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林代表会议上,朱德副主席夸赞八五二农场是全国费用最低的一个单位,并号召全国农垦企业向八五二农场学习。

1958年,黄振荣正式担任八五二农场场长职务。10年间,他亲自指挥根治三大涝区的施工,主持制定了“农场十年发展规划”,并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办农场的经验。他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率先提出农业生产中关键的三个日期:麦播要在4月20日前完成,大田播种要在5月20前完成,麦收要在8月20前完成。他注重成本核算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稳产同产上下功夫。到1968年,八五二农场耕地面积就扩大到74.5万多亩,有大牲畜3166头、猪15690头、拖拉机298台、康拜因235台、各种农机具2000台;年产粮食达1亿斤以上,总收入由1956年的3.7万元提高到3206万元,全场盈利50.3万元,成为垦区第二大盈利农场。

1968年2月,这位有着37年革命生涯的老红军战士因受迫害含冤长逝。1979年,八五二农场召开千人追悼大会,为他平反昭雪。1985年8月,王震同志到黑龙江农垦视察时,亲自为黄振荣墓碑题词。

人物感言:要让大家都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