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 北大荒三代农垦人接力传承 走上现代农业小康路

2020-09-30
来源:天目新闻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稻浪滚滚,遍地金黄,一幅壮丽的丰收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一代又一代农垦人在这片黑土地挥洒青春和汗水,让北大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在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天目新闻采访团见到了七星农场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

正值秋收,陆向导比以往更加忙碌了,农机检修、安全检查,每一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

陆向导是土生土长的北大荒人,2008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农场做了一名农业技术员。目前,陆向导在农场主要负责农业机械的更新工作。“简单点说,就是把最新型的农业机械,推荐给农场的职工,并进行培训,提升农场的机械化水平,让职工种地省力省钱更省心。”陆向导告诉记者。

陆向导的爷爷陆诗然,今年89岁,是黑土地上的第一代农垦人。1959年,陆诗然响应国家号召,作为支边青年从山东省梁山县来到北大荒。回想起当年,陆诗然不由地感慨:“刚来北大荒的时候,这里啥都没有,住的是茅草房,喝的是沟渠水,非常艰苦。”

那个年代的北大荒建设者,完全依靠一双手来开垦荒地。砍荆棘、刨土地、修水利,这些活陆诗然都干过。“反正能干点啥就干点啥,记得那时候种地,我还拉过老牛车呢。”陆诗然笑着说。

到了陆向导的父亲陆书民这一代,北大荒有了半机械化作业。陆书民1977年参加工作,在生产连队担任拖拉机手,开垦、耕种,都是一把好手。陆书民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田地里还需要人工铲地,用镰刀收割,又辛苦效率又低,直到后来逐步引进了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和粮食产量才有了稳步提高。

如今,对85后的陆向导来说,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日子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部部高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持续地作业。

“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无人机、侧深施肥插秧机、卫星平地机等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只要连上卫星信号,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 陆向导告诉记者,以前种地要把肥料扬在稻田里,肥料的损失率和流失率都比较高,现在利用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直接就能监测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把肥料精准地插在水稻苗的侧下方,不仅节省了肥料,还提高了产量和利用率。(天目新闻记者 南鹂 王静 卢一 汪驰超 黑龙江网记者 宋菲 石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