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从“行业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

张克华 赵越
2025-07-29
来源:

盛夏七月,在克山农场马铃薯种植基地,一台巡田机器人正沿着田垄缓缓移动,它搭载的多光谱相机正实时捕捉马铃薯叶片的生长数据,并通过5G网络传至“天空地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屏幕上,万亩薯田的墒情、苗情和病虫害等情况一目了然。这是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的日常场景,也是这家企业20年来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


从2005年成立之初,薯业集团就开始布局种薯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行业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跨越。如今,它不仅是《食用马铃薯淀粉》《马铃薯种薯》等国家标准的主要修订者,更以113.76亿元的“北薯”品牌价值、20%以上的马铃薯淀粉和全粉国内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方阵,为中国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 “北大荒方案”。


起步:从“一颗种薯”到全产业链,筑牢产业根基


640_副本.jpg


2005年,当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克山农场落户第一家淀粉加工企业时,中国马铃薯产业还处在“重种植、轻加工”的阶段。彼时,国内马铃薯加工率不足15%,种薯依赖进口、加工标准缺失、产业链条断裂是行业常态。“要做就做全产业链,让每一颗马铃薯都实现最大价值。”这是薯业集团创立之初就确立的发展理念。


全产业链的根基是原料。为解决“得原料者得天下”的行业痛点,薯业集团从成立之初就深耕基地建设。通过整合资源,仅三年时间,就在北安、九三分公司打造了120万亩核心原料基地,创新推出“产业公司+基地”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建立“统一供种、统一轮作、统一整地、统一植保、统一收购、统一保险、统一肥料”的“七统一”管理体系。


“过去种植马铃薯,选种凭经验、施肥看心情,亩产很难突破两吨。”农场种植户何艳明回忆,加入北大荒薯业基地后,企业统一提供脱毒种薯、测土配方肥料,还有农机服务队全程托管种植,“现在亩产稳定在3吨以上,亩效益超过500元,比种玉米、大豆强多了!”


在“七统一”模式下,基地配备了国际先进的种、管、收、储设备,实现全程机械化;飞机航化作业覆盖全部种植区域,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3倍。依托稳定的原料供应,企业逐步建成淀粉、全粉加工体系,农场两家淀粉全粉公司从亏损边缘走向盈利,2024年实现利润近2000万元,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反哺龙头”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薯业集团开始种薯研发。2005年,在克山农场建成种薯研发中心,从简单的种薯繁育到自主品种培育,一步步打破“好种难寻”的困境。“那时候国内加工专用种薯几乎全靠进口,一斤要卖到十几块。”北薯种业董事长杨庆东说,团队带着技术员在试验田里反复筛选,终于培育出适合加工的“东垦1号”,“虽然产量和进口种薯还有差距,但淀粉含量已达到18%,完全能满足加工需求,价格却只有进口种薯的一半。”


从原料基地到加工车间,从种薯繁育到产品销售,薯业集团用10年时间搭建起全产业链框架,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企业首次参与《马铃薯雪花全粉》行业标准制定,迈出了从“埋头干事”到“抬头看路”的第一步。


破局:以改革为刃,破解“靠天吃饭” 困局


640 (1)_副本.jpg


2020年,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连续三年的春旱秋涝导致马铃薯起收困难,克山农场加工企业达产率不足60%。“要么在困局里沉沦,要么打破藩篱突围。”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军旗在班子会上掷地有声。


改革的第一刀,便是砍向低效资产。2022年3月,在北大荒集团支持下,薯业集团持续盘活闲置厂房、迁移生产线至省外,建立垦外基地。“‘刹车止血、瘦身健体’,改革就是要集中资源干大事。”张军旗表示,迁移的生产线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重新投产,“这让我们明白,死守黑土地不行,得跟着原料和市场走。”


紧随其后的“走出去”战略,彻底改变了薯业集团的发展格局。2021年起,企业调研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陕西省定边县、贵州省威宁县等积温适宜、土壤肥沃的区域,以“轻资产运营”模式建立垦外基地——由地方政府投建基础设施,企业以租赁方式运营,统一提供种薯、技术和回收订单。


“轻资产模式让我们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薯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克山农场基地总经理李明安算了一笔账:在陕西省定边县租赁政府闲置厂房改造的加工车间,比新建节省成本70%。由于靠近消费市场,每吨产品物流成本比克山基地降低120元,每年节省近2000万元。更重要的是,垦外基地让企业实现“全年生产”——黑龙江的基地收完,内蒙古、云南等地的基地接力,彻底告别“半年生产、半年闲置”的历史。


与此同时,“龙头+基地”一体化改革在克山农场深化落地。2020年9月,薯业集团接管农场42万亩耕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服务”,将分散的农户纳入产业链。42万亩耕地被划分为“玉—薯—豆”轮作区,马铃薯与玉米、大豆交替种植,既保护黑土地肥力,又降低病虫害风险。2024年,这片基地的马铃薯平均淀粉含量达18%以上。


改革不仅带来效益提升,更重塑了薯业集团的市场话语权。通过整合120万亩核心基地与垦外布局,企业的马铃薯淀粉和全粉产能大幅提升,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20%以上。2023年,企业承办第24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1200余名代表参会,“北大荒薯业”从区域品牌变成行业标杆。


跃升:科技为翼,从“经验种植”到“智慧农业”


“过去看苗情,要在地里走一天。现在打开手机App,就能知道每一株马铃薯的‘健康状况’。”克山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包东庆点开“马铃薯天空地一体化”管理平台,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图清晰标注着不同地块的生长差异——红色区块墒情不足、蓝色区块有病虫害风险,平台已自动生成灌溉和植保建议。


这套2022年落地的智慧农业系统,是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转型的“里程碑”。它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和地面传感器等技术,构建起“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卫星每天获取地块宏观数据,无人机每3天进行一次苗情巡检,地面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pH值。数据经AI分析后,形成精准种植方案,指导种植户按需灌溉、科学施肥。


“智慧农业让种植从‘凭感觉’变成‘靠数据’。”包东庆说,系统应用后,克山基地的化肥使用量减少15%,农药使用量减少20%,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而马铃薯平均亩产提高到3.2吨,淀粉含量稳定在16%以上。更重要的是,过去需要50人管理的万亩基地,现在10人就能高效运营。


科技赋能不只停留在种植端。在北薯种业克山分公司的智能温室里,组培苗在无菌环境中生长,温度、湿度、光照由计算机自动调控;雾化栽培区的微型薯悬挂在支架上,根系直接吸收营养液。“这里年产原原种1.5亿粒、原种10万吨,能满足全国4%的加工用种需求。”北薯种业总经理马力说,通过工厂化繁育,为下游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密码”。


种源创新是科技攻关的重中之重。2020年,薯业集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中薯早39号”,这一品种填补了国内早熟马铃薯兼容高淀粉的空白,亩产达3.5吨,淀粉含量17%,适合在西北、西南等区域种植。


更具前瞻性的是航天育种。2024年3月,薯业集团与航天生物集团合作,将“北薯系列”微型薯和实生籽送上太空。经过太空微重力、强辐射环境诱导基因变异,返回的种子在克山和云南宣威基地试种,出苗率达95%以上。


从“天空地一体化”到航天育种,科技已成为薯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5年,企业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研发出5个系列专用淀粉及变性淀粉20余种,从“会种地”变成“会创新”。


引领:从“执行者”到“制定者”,定义行业标准


在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里,陈列着几份特殊的“成绩单”——《食用马铃薯淀粉》国家标准修订稿、《马铃薯种薯》国家标准起草说明、《马铃薯雪花全粉》行业标准审定书。这些文件见证了薯业集团从“标准执行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蜕变。


为把控产品质量,薯业集团组建标准化团队,从原料收购到生产加工,建立起126项内控标准,薯业集团技术总工郭昊表示:“例如淀粉白度,我们定的内控指标比行业标准高5个单位,虽然成本增加了,但客户认可度越来越高。”


凭借过硬的品质和规模优势,薯业集团逐步参与到国家标准制定中。作为《食用马铃薯淀粉》国家标准主要修订单位之一,薯业集团在《马铃薯种薯》国家标准制定中主导的“脱毒种薯病毒检测规范”,解决了种薯质量参差不齐的行业痛点。


标准输出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品质管控能力。在克山农场淀粉公司车间,每批次原料都要经过32项指标检测,不合格的坚决拒收;生产线上,近红外检测仪实时监测淀粉纯度,偏差超过0.5%就立即停机调整;成品库的智能仓储系统按“先进先出”原则发货,确保每一袋淀粉都可追溯。


如今,薯业集团的标准已从“纸面”走向“田间”。通过“薯耀中国”党建“4+1”千里示范带,企业将“七统一”管理、智慧种植等标准模式推广到内蒙古、云南等垦外基地,带动当地种植户提升种植水平。在云南省宣威市,企业指导的种植户马铃薯淀粉含量从13%提升至18%,亩收入增加1000元。


“标准不是用来卡别人,而是带动整个行业进步。”张军旗说,薯业集团每年召开种薯推介会,累计向行业推广优质种薯30万吨;与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编写《马铃薯加工技术指南》,并免费发放给中小加工企业。这种开放共享的姿态,让“北大荒标准”成为行业共识。


展望:从黑土地到世界,书写薯业新篇


站在成立20周年的节点上,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在泰国曼谷的木薯加工基地,两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年产10万吨木薯淀粉不仅供应东南亚市场,还通过海运返销国内,成为企业融入“一带一路”的支点;在宣威市,原原种繁育基地正在扩产,计划明年将产能提升至两亿粒,进军东南亚种薯市场。


“未来五年,我们要实现‘三个目标’:淀粉产能达到15万吨、全粉产能达到6万吨,各占全国市场20%以上;原种销售10万吨。”张军旗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支撑这一目标的是“三大板块”战略——做大淀粉全粉产业、做强种薯产业、做优马铃薯副产品产业。


在克山农场,“数字化农业标杆”建设已启动。未来3至5年,这里将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农场,实现产前预测、产中调控、产后溯源的全链条智能化。“到那时,在手机上就能‘种’出最优品质的马铃薯。” 包东庆对未来充满期待。


种源创新也将迈向新高度。除了航天育种,薯业集团正与国家马铃薯首席科学家团队合作,开展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目标培育出“抗逆性更强、淀粉含量更高、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专用品种。“我们要让中国马铃薯种薯不再受制于人。”杨庆东说。


从黑土地到东南亚,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单一加工到全产业链引领,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用20年时间证明:农业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出多少产品,更在于能否为行业探路、为产业赋能。正如“北薯”品牌的成长轨迹——从地域符号到行业标杆,它的每一步跃升,都映照着中国马铃薯产业的进阶之路。


“勇毅笃行、向阳而生、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这16字薯业精神刻在企业展厅的墙上,也刻在每个薯业人的心里。未来,这片黑土地上的“薯光”,将继续照亮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征程,让“中国薯业”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