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以标准化为钥开启全链高质量发展之门

唐娜 孙振鹏
2025-08-13
来源:

黑土地上,智能农机按标准路径精准作业;生产车间里,每道工序都有明确质控指标;服务平台上,农户轻点屏幕就能享受标准化农技指导……夏末秋初时节的北大荒,处处彰显着标准化建设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活力。


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北大荒集团以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为“金钥匙”,在黑土地保护、农业种植、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深耕细作,通过制定企业标准、推动转化升级,实现对内精益管理、对外示范引领,全力打造标准引领、质量支撑、产业跃升的“北大荒模式”,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黑土地保护领域,标准化成为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核心抓手。作为北大荒集团黑土地保护的标杆单位,七星农场率先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化三年行动”,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12项技术整合为《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规范》,对作业深度、肥料配比、轮作周期等关键指标作出明确规定。


“过去秸秆还田凭经验,现在按照标准——玉米秸秆粉碎长度必须≤10厘米,还田覆盖率不低于85%,深耕深度控制在30厘米~35厘米。”七星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经理张少波拿着技术手册介绍,通过标准化操作,农场土壤有机质含量3年提升0.1个百分点,耕地地力等级全部达到国家二级良田以上,亩均增产明显。


如今,北大荒集团制定的《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规范》已在各农(牧)场全面落地。


农业种植环节的标准化,让“好粮”从田间到舌尖全程可控。八五〇农场的万亩水稻种植示范区里,从选种、育苗到插秧、灌溉,都严格遵循北大荒集团制定的《绿色水稻种植全流程标准》。


“就拿育苗来说,标准里写得清清楚楚——每盘播芽种120克~130克,育苗基质pH值控制在4.5~5.5,温度根据秧苗的不同时期进行科学调控,白天不超过28摄氏度,夜间不低于12摄氏度。”第二管理区技术人员粟睿指着手机里的“北大荒农服App”介绍,过去凭“老把式”种稻,亩产总在千斤左右徘徊,现在按标准执行,亩产稳定在1200斤以上,而且稻米的出米率也提高了。


目前,北大荒集团已制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标准36项,覆盖从种植到收获全流程,带动农产品优质品率提升至92%,订单农业覆盖率达85%以上。


智慧农业的标准化,更让传统农业插上“数字翅膀”。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万亩稻田的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气象数据——这得益于北大荒集团《北大荒数字农业建设方案(2020-2025年)》的落地。该方案统一了物联网设备安装规范:每500亩稻田需布设1个墒情监测点,数据采集频率为每小时1次,无人机植保作业时飞行高度控制在2米~3米,喷幅宽度6米~8米,药液用量每亩1.5升~2.5升。


“以前1000亩地需要5个人管理,现在按照标准布设智能设备后,1个人通过手机就能完成灌溉、施肥、植保调度,既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曲慧说。


今年,北大荒集团已完成30个数字农场试点和14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陆续推进智慧育秧、智慧水利、智慧施肥等领域农业场景应用,力争将来完成一批万亩智慧农场、千亩级“AI+场景”智慧农业示范区和百亩级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工作。


标准化不仅提升了内部管理效能,更成为对外输出“北大荒经验”的重要载体。目前,北大荒集团起草或参与起草各类标准共421项。其中,国家标准18项、行业标准43项、团体标准27项、地方标准58项、企业标准275项。多年来,北大荒集团坚持打出标准、打出样板,制定农垦社会化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全面输出北大荒集团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让越来越多地区的粮食单产提升成为可能。


标准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北大荒集团将持续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更多“北大荒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转化,让标准化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定盘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农业强国贡献“北大荒力量”。


(素材提供:吴易霞 李啸 颜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