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以殷切期许为引擎,北大荒集团扛牢责任大旗,聚焦“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通过实施建良田、选良种、施良法综合技术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安全的“大粮仓”。
七年间,北大荒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亿斤以上,水稻、玉米、大豆大面积实收最高亩产分别达1706斤、2173.98斤、634.2斤,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更是屡次取得新突破,这份沉甸甸的“粮食答卷”让北大荒成为“中华大粮仓”的金色标杆。
粮田变良田 为高产厚植肥沃土壤
一棵壮苗、一棵丰稻、一粒好米,都离不开一方好田。
这些年来,北大荒集团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站在稻田池埂上举目远眺,整齐划一的地块、宽阔的机耕路、错落有致的田坎,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几何美”。
“机械作业效率低、人工作业成本高、土地利用率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种植户分散经营……”想起以前的难处,浓江农场格田改造项目负责人曲景印感慨万千。
自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农场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田、水、渠、路综合施策,不但使“小田”变“大田”,还让“粮田”变成“良田”。
“以往亩产400公斤的水稻,这两年轻松突破600公斤,全场增加粮食产量110余万斤。”说起格田改造的好处,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邢春秋最有发言权。更关键的是,种植成本也大幅下降——机械化种植减少了人工支出,精准施肥降低了化肥用量,节水灌溉还能省下不少水。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粮田”蜕变成了“良田”。田、水、渠、路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让种地更加“智慧”。
种粮不再“靠天等雨”,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喷灌设施就会自动运行,水花均匀喷洒在田间;农田管护不再费劲,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通过大数据集成实时呈现,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依据土壤墒情和农作物需求精准施肥;病虫害预防及时高效,无人机定期巡查监测,适时进行低空药物喷施作业……
“浇地不用人,施肥在地边;劳动能省工,单产能提升;生产轻简化,资源节约化!”这是北大荒农业股份宝泉岭分公司种植户范丰宝对滴灌水肥一体化的高度概括,也是粮食生产中的真实感受。通过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每亩节肥5%左右,增产粮食150公斤以上。
今年,分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校企共建560亩轻简化智慧滴灌水肥一体化示范区,集成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通过对土壤成分的精准监测和水肥配比的科学调控,不仅实现粮食增产、种植户增收,更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精准高效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七年来,集团各农场作业效率、亩均增产、亩均增收等指标提高明显。”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高标准农田建设负责人高洋说。目前,北大荒集团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00余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粮食安全根基的深度重塑。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肩挑背扛”到“铁牛驰骋”,北大荒高标准农田建设如同一套精准的“加减法”公式,在乡野田间持续解题、不断验证:“加”的是地力、科技与产量,“减”的是贫瘠、风险与低效。
良种育良效 为高产植入智慧芯片
小小“一粒种”,垒起“大粮仓”。
一粒良种背后藏着怎样的增产“基因”?北大荒集团通过科技攻关明确不同区域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攻目标,辐射带动高产攻关,不断提升农作物产量,解锁增产密码,让每一粒种子都发挥出最大的增产潜力。
近七年,北大荒集团旗下种子企业——垦丰种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53个,审定新品种144个,已累计审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300余个;旗下科研机构——农垦科学院充分展现北大荒“科技之翼”的使命担当,不断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
“大豆新品种‘龙垦3092’解决了我国高寒区大豆亩产200公斤‘卡脖子’问题”“玉米品种‘龙垦1807’在中国种子协会组织的‘2023年寻找玉米高产品种’活动中表现突出,专家测产亩产达992公斤”“粳稻品种‘龙垦2021’以高产、优质、稳产的特性,荣获‘首届北大荒建三江粳稻论坛’金奖”……
这些年来,垦丰种业利用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开展大豆、水稻、玉米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审定推广的垦沃系列、龙垦系列新品种,综合性状优异,不断创造高产纪录,为粮食增产、种植户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粒粒“金”种子正通过科技的力量,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托起沉甸甸的丰收希望。走进八五五农场大豆高产攻关田,农业技术人员轻抚着豆荚语气里满是自豪:“今年,出现持续高温,叠加降雨偏少,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但是这个品种产量还是优于其他品种,具有大面积推广基础。”
七年来,农场以“良种”为突破口,坚持“外引+内繁”双轮驱动,激活大豆增产的核心动能,通过优选“高产、稳产、抗倒伏、抗病虫”的优质豆种,构建起“试验展示——筛选推广——规模应用”全链条体系,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种质资源落地不是“纸上谈兵”,农场通过打造“七密”“内环”两条现代农业示范带、40个高产创建点和23个示范亮点地号,更以22个百亩攻关田、6个千亩示范方、1个万亩示范片为“样板田”,推动试验产量向种植户产量转化、典型产量向大田产量延伸。
“我们累计引入大豆新优品种160余个,在田间‘同台竞技’中优中选优。近几年,重点推广‘垦农34’‘黑农531’‘垦豆94’等10余个品种,推广面积达20万亩。”农场副总经理刘龙江表示,这些品种不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更具备稳定的高产基因,最高亩产可达622.92斤,成为种植户增收的“定心丸”。
从实验室里的基因解码,到田间地头的丰收画卷,北大荒集团以良种为笔,在黑土地上书写着“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的生动答卷。
良技加良法 为高产插上科技翅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攥紧科技和创新两个“车轮”。
单产提升,是稳粮增粮的关键抓手。在“藏粮于技”战略指引下,北大荒集团集成应用精量播种、精选包衣、健身防病、叠盘暗室育秧等20项高产技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多个农场获大豆、玉米、水稻“单产提升农场和高产样板田”殊荣。
今年,绥滨农场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向良法要质量要产能,加大AB点智能导航应用和宽窄行插秧力度,行距从过去的30厘米优化为36厘米与14厘米交替,田间通风透光率提升15%,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2%。
“现在种地厉害了,有了卫星帮忙,不仅能精准控制行距和苗距,保证秧苗稳定有序排列,还能大幅提高插秧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种植户徐高山蹲在田边,随手拔起一株满是稻谷的稻穗,“以前亩产达到600公斤就算高产了,没想到应用新农技后还能继续突破!”
为突破粮食单产提升瓶颈,农场持续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整合智能双氧催芽、旱平免搅浆、测土配方施肥、侧深施肥等14项技术措施,形成了一套集智能化管理与少人化管控为一体的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每亩实现节本增效35元,水稻亩产增产70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动力。
良法,让粮食增产潜力不断释放。七年来,集团聚焦农作物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持续扩大高产集成技术应用范围,有效解决粮食增产“卡脖子”问题,夯实创高产、增总产基础。
这些年来,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在坡耕地玉米种植中,强化“等高环播”“等高宽埂”等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智慧农业技术与旱田坡耕地治理有机融合,构建土地工程、农业耕作、水土保持等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有效改善旱田坡耕地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出北大荒粮食增产“新样板”。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开展等高种植技术试验示范,通过无人机遥感测量、导航作业等先进技术将顺坡改变为等高线垄向,让昔日‘粮田’变成今日的‘丰田’。”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副总经理杨帆介绍道。
经过几年的实践,分公司坡耕地实现粮食增产5%~22%、水土流失减少70%的综合效益,不仅解决了小流域尺度坡耕地水蚀问题,还做到了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良技良法配套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三分公司积极推行水稻分段收获技术,每亩节本增效80元以上;襄河农场开展玉米去雄作业,可使玉米每亩增产5%~7%;绥棱农场全面推进‘一喷多促’作业,促进农作物籽粒饱满,提高产量和品质……
一项项创新良法的成功应用鼓舞了北大荒集团向着农业生产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目标继续前进,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牢。
仓廪实,国业实;农业稳,国家稳。当第七个丰收年的稻浪再次翻滚,北大荒集团用千万亩良田筑牢的“铁根基”、试验田里孕育的“优品种”、田垄间深耕的“精技艺”证明,唯有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让种粮人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方能在广袤田野间续写“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时代新篇。
素材提供:洪道锋 马文竹 杨楠 于爽 龚剑 颜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