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大荒建三江时,留下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殷嘱托,为北大荒集团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化作守护黑土、筑牢粮仓的坚定行动。
肥沃黑土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关键根基。作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排头兵,北大荒集团牢记嘱托,成功探索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的新路径,让万里沃野焕发持久生机。
抓项目强基础:给黑土地织密“防护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垦区时指出,北大荒的土质要不断优化,不能退化。七年来,北大荒集团践行这一要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从基础设施建设切入,为黑土地织密“防护网”,让每一寸黑土都成为稳产高产的“沃土”。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加速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全力高质高效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优先把黑土地区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牢牢护好黑土耕地资源。
初秋时节,走进八五〇农场高标准农田基地,一眼就能看见区块整齐、标准统一的沟渠、道路和田块。“以前这块地高低不平,一下雨就积水,干啥都费劲。现在改成高标准农田后,土质得到改良,今年玉米亩产起码1700斤!”农场第一管理区种植户袁志欣蹲在田埂上,用手扒开土层,看着里面细碎的秸秆和湿润的黑土,脸上满是笑意。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北大荒集团不仅局限于平整土地、建设田间道路,还重点推进配套的农田灌排体系建设,让昔日“靠天吃饭”的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沃土。
在友谊农场,一个个智能控制闸门宛如守护稻田的卫士,矗立在田间沟渠之中。这些闸门集成应用了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多种智能设备,可实时监测农田的灌溉状态。农场科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朱喜洋介绍:“以前灌溉都是凭经验,现在有了这些智能闸门,我们可以根据农作物需求和水资源状况精准控制水量,减少传统灌溉时耕地用水量时多时少,对黑土耕地产生的破坏,同时强化黑土肥力保护与生态稳定性。”
治理侵蚀沟也是保护黑土地的关键。过去,耕地因雨水冲刷,形成了不少侵蚀沟,不仅吞掉了耕地,还加剧了水土流失。针对黑土地水土流失问题,北大荒集团因地制宜打出侵蚀沟治理“组合拳”,综合运用秸秆打捆填满、暗管排水、谷坊治理、沟头防护和植物防护等措施。
6月的鹤山农场,小雨绵绵,一场侵蚀沟治理行动正在进行。“在地势陡峭、水流湍急的区域,用石笼护砌治理侵蚀沟能抵御水流的强力冲击,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赵晓辉介绍着农场采用石笼护砌守护黑土耕地的成功经验。伴随着一场场降雨的洗礼,治理结果初步显现,正积极发挥着保土蓄水作用。
“十四五”以来,北大荒集团累计治理侵蚀沟2475条,有效遏制风蚀、水蚀,让受损的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此外,集团还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年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1145.2万亩,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4580.8万亩、有机肥深翻还田916万亩,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岁月荏苒,每一寸黑土地的焕新,都是北大荒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生动注脚。集团将继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黑土地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
靠科技提效能:给黑土地开“良方”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视察时,为北大荒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七年来,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创新已成为北大荒集团保护黑土地的“核心引擎”,真正用科技实现了守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传统苗床育苗大量挖掘耕地表层的黑土,会直接导致黑土耕地表层土厚度缩减,而轻量化苗床土以工程弃土为原材料替代传统水稻育苗床土,为黑土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专家提供技术专项服务之后,绥滨农场种植户李建军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着科技带来的改变。
5月中下旬,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组织技术服务队,深入岔林河、二九一、绥滨、友谊等农场,开展为期一周的轻量化苗床土技术专项服务,促进“实验室成果”向“田间生产力”实践转化。
采用轻量化苗床土技术,可降低传统育苗模式对黑土资源的依赖与损耗。今年以来,轻量化苗床土技术已在全垦区推广应用超过1200亩。
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是北大荒用科技守护黑土地的生动实践。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合作,在二道河等农场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截至2024年年底,二道河项目区共承接试验项目8项,让黑土地吃上了“营养餐”,二道河也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绿色发展新路。
“这场科技会战,让我们见识了这么多新技术,以后种地还怕啥,遇到难题都有招。”二道河农场第八管理区种植户李长彦的大实话道出了普通种植户的心声。通过开展等高宽埂种植模式、变量施肥技术、小流域黑土地系统保护等技术攻关,逐步解决黑土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创造更多经验做法。今年,项目区在减施化肥5%~10%条件下,水土流失减少70%以上。
近年来,集团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在八五二农场万亩转化示范区开展了白浆土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示范,组装配套推广以蓄水排涝、心土培肥、心土混层为核心的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达15万亩;2024年9月底,来自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南土所、中国农大等9所院校的专家齐聚八五二,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在这片土地上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国家重点项目攻关,实现了黑土地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为了精准掌握全域黑土地状况,集团在北大荒信息公司建立集团数据库中心,分区分种类建立高精度土壤数据图,累计存储调查样点、采样信息、土壤性状等近20类属性超270万条,采样点位5万余个。目前,土壤数据库已初步具备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成果展示等功能,为后续土壤质量评价、改良培肥、农业生产布局优化等黑土地保护性措施落地落实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底座。
七度春秋流转,一系列科技举措从探索到研发再到落地,北大荒集团始终以科技力量守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重生态促循环:给黑土地披好“绿衣”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大荒时强调,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七年来,北大荒集团始终牢记这一要求,从保护黑土生态入手,通过测土配方、种养结合、科学轮作等举措,让黑土不仅能“产粮”,更能“养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双赢,让绿色成为黑土保护的鲜明底色。
初夏的兴凯湖畔,万亩稻田黑土翻涌成浪。作为东北黑土带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来,北大荒农业股份兴凯湖分公司逐步为黑土地织出“绿色防护衣”。“我这块地连续10年坚持按分公司的配方施肥,土壤地力逐渐增强。你看,这地里的蚯蚓都多了!”分公司种植户王福在自家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仔细端详着。
农技人员每年检测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为2569个地号定制专属施肥建议卡,在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分公司形成“一地一卡”精准施肥技术模式,不仅实现了节本增效,也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集团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多的黑土地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地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减少了,确保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了给黑土地补充“营养餐”,五九七农场积极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依托辖区内养殖主体开展粪肥就地消纳、粪肥发酵还田,应用“粪肥抛洒还田”“翻耙垄前液施基肥”“松耙垄前液施基肥”等技术模式,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进一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农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合理轮作也是黑土地得以休养生息的好办法。集团大力推广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积极推行玉豆经“三区”及玉豆“两区”轮作。“以前只盯着补贴,却忽略了土地的承受能力,现在通过科学轮作,土地健康了,产量和收入自然增加了。”说起科学轮作的好处,尝到甜头的逊克农场种植户李明感慨万千。农场通过科学布局,让不同农作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互补,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
“一块地连续种大豆,结果土壤越来越‘瘦’,根腐病一年比一年重,豆子结得又小又稀。”建边农场老职工们对连作的危害深有体会。这几年,农场严格执行“大豆-玉米-小麦-杂粮”轮作模式,在农场第一管理区,一块刚喷施微肥的大豆地叶片透着油亮,这块地2024年种的是玉米,科学轮作避免了土壤表层养分过度消耗,秸秆还田后又能补充有机质,让土壤肥力“自然回血”。
通过一系列保护性耕作举措,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土地生态功能持续恢复,生态循环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赢。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全民守护黑土地、推动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七载耕耘,七载守护。如今的北大荒,黑土肥沃、粮田丰盈——这既是北大荒集团交出的黑土地保护亮眼答卷,更是北大荒人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最好回报。
(素材提供:郑大伟 李啸 徐宏宇 李士会 王旭 李琳 高翔 司树洋 李薇薇 霍春旭 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