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农场:精准施策织就农业防灾减灾“安全网”

晓林
2025-10-15
来源:

近年来,绥棱农场每年都要遭遇2~3次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清明刚过,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刚出苗的玉米苗冻伤了三成;夏至未至,连阴雨引发的内涝让大豆田泡在水里,泛黄的叶片在积水中打着蔫;秋分时节,早到的霜冻又让即将成熟的水稻减产近一成;更让人头疼的是黏虫、蚜虫等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破坏……春旱、夏涝、秋霜冻、病虫害“轮番上阵”,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拦路虎”。


“2022年那场大风,我家150亩地全倒了,收割机只能顶茬收,收上来的粮食有的都发霉了,卖不上价不说,连成本都没收回来。”种植户李波蹲在地头回忆起两年前受灾时的场景,黝黑的脸上满是无奈。


过去,农场灾害监测全靠“看天吃饭”,技术人员每天跑地块,凭经验判断旱情、虫情,不仅数据滞后,还常常“看走眼”。排水系统更是“老古董”,不少沟渠淤塞严重、断面狭小,别说强降雨,就连雷阵雨都扛不住。种植户防灾意识也跟不上,有的舍不得买抗寒种子,有的觉得“小灾不用防”,真等灾害来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受损。更关键的是,防灾减灾没有形成合力,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各管一摊,预警信息层层传,等传到种植户耳朵里,往往错过最佳防控时间。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农场防灾减灾体系的“老病根”。


“不能再让灾害牵着鼻子走。”农场领导下定决心,把防灾减灾纳入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构建“监测预警准、防控措施实、应急响应快”全链条防灾体系。


可项目刚启动,难题就不请自来。农场想在田间建自动监测站,可地块分散,布线、供电成了难题。排水系统改造也“卡了壳”,拓宽沟渠必须占用种植户的“边角地”,大家不理解。农场组织防灾培训,来的多是老年人出人头,年轻人觉得学了没用,防也防不住。推广抗寒品种时,因为价格比普通种子贵,不少种植户宁愿赌一把,也不愿意多花钱从根本上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面对一堆“硬骨头”,农场党委没退缩,而是拉上各部门一起“啃”。针对监测网络问题,决定采用“无线+太阳能”模式,由锂电池供电,通过5G传输不怕断电断网。农场还在各管理区设置小气候观测点,由工作人员每天记录温度、湿度。排水系统改造则用上了“群众工作法”,农场干部挨家挨户算“明白账”:“拓宽沟渠后,亩产提高了,两年就能回本。”


种植户的思想疙瘩也得慢慢解。农场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请来有经验的“老把式”和农业专家现场演示,还通过农场公众号和微信群不定时推送防灾灭灾小贴士。今年春天,种植户王岩跟互助组学习并应用了防旱保苗技术,他家大豆出苗率比往年提高了20%,成了名副其实的防灾宣传员。


如今,防灾减灾的“新图景”在农场随处可见:田间地头,白色的监测站像哨兵一样矗立,实时传回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和虫情测报信息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拓宽至3米,边坡采用混凝土加固。


防灾减灾没有“终点站”。接下来,绥棱农场将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筛选出抗灾能力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并持续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让“主动防、科学防”成为习惯,为“中国饭碗”添上更稳固的底色。